当前位置:首页 > 足球新闻 >

杜辟蹊径|国足选帅,别让“标准”缚住手脚

来源:蜘蛛直播2025年09月10日 22:26

    content="https://q2.itc.cn/q_70/images03/20250910/9761a073b2a74ed1894deeb5fb93bfdf.jpeg"/>

    中国男足国家队再次面临选帅难题。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是,这次的“难题”首先由自己人设定——中国足协为新帅制定了七条标准。其中,饱受争议与讨论的标准不少,比如年龄必须低于60岁,还要具有国际足联、洲际足联主办的国家队正式赛事决赛阶段主教练执教经历或者有欧洲、亚洲高水平联赛主教练执教经历。

    为选帅设定标准从管理角度看似乎是一种进步。过往国足选帅往往给人“病急乱投医”的感觉。据统计,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国足在近23年内(2002年至2025年)共经历了14任主帅。如果加上临时带队的傅博、李霄鹏、久尔杰维奇等人,米卢之后出现在国足帅位上的教练竟多达19人!

    从洋帅到土帅,从欧洲名帅到青训专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连续性。七条标准的设立至少表明足协的管理者开始系统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练?他应具备怎样的资质、能力和特质?标准中可能包括的战术理念契合度、大赛经验、对中国足球了解程度等项目,确实是选帅时需要考量的核心要素。这种标准化尝试值得肯定,它标志着中国足球正从感性决策向理性管理转变。

    但这些标准背后隐藏着诸多疑问。比如,标准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就拿60岁的年龄限制为例。国足历史上算得上成功的两位洋帅米卢和里皮,来中国执教的时候都已年过中年。米卢是在58岁的时候,带领国足杀进世界杯;里皮更是在68岁时带领国足出战世预赛。要知道,目前足球世界的主教练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带领球队训练比赛。60岁的这条年龄设定,颇有特意针对前任洋帅伊万的味道。

    再者,国足选帅历来有“土洋之争”。这次设定的标准基本将本土教练拒之门外。因为七条标准的第二条明确规定,主教练要具有国际足联、洲际足联主办的国家队正式赛事决赛阶段主教练执教经历或者有欧洲、亚洲高水平联赛主教练执教经历。那中国本土教练当中,似乎也只有高洪波一人符合这条规定。联想到隔壁的中国男篮,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亚洲杯比赛中,本土教练郭士强带队重整旗鼓,打出久违的精气神,取得亚军成绩。为啥中国足球就不敢大胆地给本土教练一个机会?尤其是中超联赛中,已经涌现出像西海岸队主教练邵佳一这样优秀的中生代本土教练。过多的条条框框将他们筛选掉,似乎有失公平。

    说到这,还有一个特别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国足主帅这个位置是不是会让圈内名帅“挤破头”去争抢的香饽饽。说直白点,那些在国际赛场证明过自己的优秀教练是否愿意接手国足这个“烫手山芋”?毕竟,中国足球放在全世界范围依然落后,尤其是短时间看不到大幅反弹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先设定一堆标准将选帅门槛筑起,让外界产生一种“既菜又高冷”的感觉。

    纵观足球发达国家,选帅过程既有标准又不唯标准。日本足协在选定森保一前,不仅考虑其战术理念与日本足球风格的契合度,还注重其延续日本足球长期发展思路的能力。德国、法国等足球强国选帅时,既看重候选人的专业能力,也考虑其沟通能力、领导力和文化适应力。这些国家的选帅标准往往是开放性的框架,而非封闭式的条条框框。

    在中国足球现如今的情况下,选帅还是应该脚踏实地。针对现有情况由真正圈内专家来圈定候选人,去争取优秀又适合男足现状的教练担起重任。单有标准的确不足以吸引那些顶尖人才前来大展拳脚,国家队的执教环境、保障体系和长期规划才是最为关键的。切莫让那些标准束缚手脚,更应避免选帅流于形式,中国足球的振兴之路,需要的是“标准”之上的智慧、勇气与坚持。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杜金城 袁蒙)

相关内容

刷新
回顶部